核心角色 | 关系网络 | 关键事件链 |
---|---|---|
马特·狄龙(饰 Jack) | Verge的雇主 Lady 1的情人 Lady 2的操纵对象 | 在阁楼发现房屋结构异常(第17分钟)→雇佣Verge改造地下室时触发坍塌事故(43')→最终被困在自建密室窒息身亡 |
布鲁诺·甘茨(饰 Verge) | Jack的施工队长 Lady 3的债务担保人 Al的童年仇敌 | 擅自修改承重墙图纸(26')→用水泥封存Lady 3的债务凭证(68')→被Al用钢筋刺穿胸腔(107') |
乌玛·瑟曼(饰 Lady 1) | Jack的秘密情人 Lady 2的孪生姐姐 Ed的舞蹈导师 | 在卧室壁炉发现Jack的婚戒(52')→教唆Ed破坏水电系统(89')→用红绸缎勒死Lady 2后自焚 |
希芳·法隆(饰 Lady 2) | Lady 1的镜像替身 Verge的建材供应商 S.P.的契约妻子 | 调换建筑用钢筋标号(33')→在浴室镜面写下死亡预告(76')→被红绸缎绞杀时撞碎全身镜(118') |
苏菲·格拉宝(饰 Lady 3) | Verge的债主 Grumpy的钢琴教师 Dead Woman的目击者 | 在地下酒窖录制Verge的犯罪证据(61')→用钢琴线割破Grumpy喉管(94')→带着水泥封印的账本驾车坠崖 |
这部法国心理惊悚片通过建筑空间折射人性困局,马特·狄龙与布鲁诺·甘茨的对手戏充满火药味,尤其在地下室灌浆戏中,狄龙颤抖的瞳孔与甘茨暴起的颈动脉形成强烈对比。乌玛·瑟曼分裂式演绎双面情人,当她抚摸希芳·法隆脸庞时的指甲颤动堪称演技高光。此房是我造深刻表达了建筑秩序与情欲混乱的冲突,苏菲·格拉宝弹奏肖邦夜曲时突然断弦的细节,暗示着精心设计的毁灭即将来临。
■ 马特·狄龙为表现窒息濒死状态,专门研习限制性呼吸法,其面部毛细血管破裂的特写镜头与《撞车》中的怒吼戏形成鲜明反差
■ 布鲁诺·甘茨苦练巴黎郊外建筑工人口音,在呵斥工人"把水泥搅得再稠些"(Allez, serrez le béton!)时喉音浑浊度提升30%
■ 隐藏细节:Lady 1的丝绸睡衣花纹与坍塌裂缝走向一致;Verge的施工表日期全是13号;酒窖红酒年份对应角色死亡顺序
▸ 《登堂入室》:相似的空间偷窥叙事,但采用文学解构而非物理建筑隐喻
▸ 《裂缝》:苏菲·格拉宝另一部演绎控制狂的巅峰作,对比本剧钢琴杀人的冷暴力演绎
■ 这绝对是年度最佳心理惊悚片!当镜头随着渗水痕迹在墙纸下游走时,我仿佛能听见角色的神经在开裂。乌玛·瑟曼在镜前独舞那段,裙摆扫过裂缝的瞬间简直让人汗毛倒竖,这种用空间讲故事的能力太惊艳了!
■ 导演怕是得了建筑图纸PTSD?全片就像个漏水的水泥盒子,角色们像没头苍蝇在走廊乱撞。马特·狄龙死前那十分钟特写镜头,我数着他鼻孔扩张了28次,这种伪艺术的长镜头除了让观众犯困还有什么意义?
角色很智障,地狱空荡荡。冯提尔自恋到没朋友了。没觉得生理不适,就是觉得无聊...
#Cannes71# 完全没想到拉斯冯提尔拍了半部对话体论文电影!这用电影史和艺术史的水平比斯派克李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就是用这部片子解释上次戛纳那句支持纳粹的言论,反正说清楚了。另外此片必然与要地本地大银幕无缘,别想了……就是自恋程度和自说自话程度也很高,节制一些会更好
本届戛纳最爱 大量哲学对话 绘画作品的融合 聚焦在一个极端残酷的变态杀手内心深处的精神与思想 没有挣扎只有艺术的天经地义 结尾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 负片中光源是最黑暗之处 他最终抵达了这个最明亮却最黑暗的地狱 太惊喜了
去掉結尾的廉價地獄可以滿分
我目下当今很理解为何有人会离场,因为这个片子确实让人坐立不安,但别之处都黑着,只有银幕是亮的,你不想看不想听也无处可躲,只能选择出逃。但与此同时,这又是LvT最正的一部电影(结局),他经由过程提出一些美学和艺术层面的问题,让你的价值和灵魂发生震颤,从而孕育发生真实的哲学意义,而非政治正确。他讽刺纳粹病态美,诘问诘责美式虚伪,还要打脸戛纳:他要冲击的就是一个连评论辩论都不让评论辩论的禁区。以真正艺术家的体式格局回到了戛纳,哪怕是非竞赛单元,无疑是LvT的一大胜利,更是艺术的一大胜利。
Seriously you guys love this film ?
要么流芳百世要么一代风流,拉斯冯提尔又要炸裂了!作为粉丝只想说又爽又难熬难过,不少镜头简直......和<<女性瘾者>>一样是对话电影,还闪回了之前他的所有作品,和贾樟柯一样自我致敬✤。但是缺少深度,明显不如<<忧郁症>>和<<女性瘾者>>等的立意,撒旦地狱镰刀太直白了。
重度强迫症患者,还有强烈的洁癖,还要当连环杀手,这不是折磨自己,这是在修行。
拉斯·冯·提尔的新片《此房是我造》在戛纳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在周一夜的放映中途,有超过100人中途离场,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过于让人恶心”。“提前退场!射杀孩子的画面绝不是艺术,也不是娱乐。”
恶魔在世间大模大样,诗人在其后席地而坐。
【B+】房子是杀手的自我人格,造房子便是在塑造人格,杀手一直试图造一个漂亮的木房,却总是推倒重做,便是他一直想经由过程杀人来建造一个正常标准内的优秀人格却屡屡失败。死神最后让他用尸体造房,也是在说:你丫压根就不是正常人。杀手入了地狱,却失望发现他的“艺术”造诣如此之高还是入不了最深层,得知还有一条几无人完成的极致之道,当机立断爬上陡壁,最后和之前所有平庸的人一样掉了下去,死神无奈摊手,又一个自以为是的sb
7。也属于电影论文,影像、概念、观点……好之处其实很有趣,但看久了还是长,会腻。剧情本身基本就是全面展示连环杀手杀人细节和内心,部分场面还是挺大尺度的
导演拍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犯罪职业生活生计中辉煌的12年,用了杀手的视角,毫无所惧的用影像挑战观众的底限,不过对于有备而来的观众,他的这些恶意见意义不算什么。片子在创作上是【女性瘾者】的延续,气势派头像是一个集大成的阶段性回顾,大量对话夹杂着各种哲学式的理论,穿插着杀手的5个杀人意外事件,杀手经由过程杀人治愈了强迫症,但也并无让他的灵魂变得更高尚,导演还是没种,不够纳粹,让他的主角最后坠入了地狱最深之处。片子放在拉斯·冯·提尔自己的作品里算是比较比较差的了,或者说平庸,还不如【女性瘾者】。如果这部电影有什么有意思之处,那就是导演在跟观众玩道德游戏,让观众代入变态杀手的视角看他杀人,不认同他的同时还担心他被警察抓到,导演一次次乐此不疲的用类型化的叙事技巧调戏观众,这种技巧多了,也让片子有故意哗众之嫌。
道格玛95给他最大的遗产就是摄影,而在经历欧洲/良心/美国等三部曲之后,拉疯已经进化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了。其次,片子的尺度根本没传言说的那么大,血腥气极低,无论是精神气质还是影像面貌,在拉疯这儿简直是“PG-13合家欢”档次。但还是太遗憾了!要不是割乳房的故事烂透了的话,本片将是我心中的神作。即便如此,它也是最好的描写连环杀手的电影之一。借由杰克(但丁)和维吉尔这组人物,将人类整体的疯狂命运批判得遍体鳞伤。从另一个维度对接杀戮与艺术,到头来实际上是完全的讽刺。本片远不是拉疯最深奥迷幻的作品,特别很是直白。但是各种花活玩儿的飞起,肢解爱,追求贵腐,还有“意外的幽默”,教人淋漓尽致。最后师徒从阴道进入神曲,又经由过程游历地狱炼狱天堂、解构《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而达到高潮,收尾也恰如其分。彩蛋更是恶意见意义。
没法打分也不鼓动勉励没看的人去看 但他做得有够极致的比以前的作品真诚得多 不打掩护直接告诉你他就是一个在电影领域集纳粹恋尸反社会反人文于一身的连环杀人犯 自恋到真诚地主动预约下地狱的票了/片子最挑战观看的就是极度一样平常的设定 杀人犯被杀者藏尸地点和体式格局都变态但完全在意料之中 最可怕的行为就是要在青天白日下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恰恰可以随心所欲/整个叙述被放置在神曲框架当中与维吉尔对话 全片可以看作是一部以残酷反人道为线索的西方艺术史 其中对布莱克诗歌的脚注看得我真的有点想吐 离场的观众在割乳房的段落达到最多 我甚至要感谢他没有用长镜头拍这些过程/完全是依赖理性坚持下来 看完真的有点traumatize了 一言半语汇成一句话:Go to Hell!
这不就是乙一的小说《冰冷的森林里的白色房屋》!男主角的一生可以说是特别很是充实了,尽己所能地做完了几乎所有想要做的事(aka杀人拖尸割奶子),创造出了自己理想中的作品(aka尸体垒成的小房子),当他面对地狱的审判时,也能够比我更昂首挺胸地颁布发表:“我这一生绝没有虚度!”
一半不到一对老年夫妇离场了,不久后一个男人离场并对着屏幕竖了中指,(一共走了几个我不知道)我实在舍不得票钱坐满了两个半小时,坐立不安,浑身上下生理上的难熬难过,想吐,结束后赶紧跑,因为感觉身后那群陪我看完的起码一半都是疯子。看得出导演的一些设法主意,但实在没有一点点的兴趣去回忆思考了,这片完全越过我的承受底线了。拉斯·冯·提尔是个疯子,你告诉我他就是个连环杀手我都信。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此房是我造,留下小命来。
恶是平庸的,冯大疯必然清楚这一点。代表他摧毁欲一面的Jack故而不是建筑师,只是工程师。他只知道怎么摆弄材料,却总也改不起房子来。故而影片直到尾声前的五章尽管暴力,却显得拖沓无聊,结果这只是在堆砌暴力的材料。最终还是需要一个维吉尔,才终于把堆叠成山的人体原材料架成艺术的房屋。观众也终于在尾声里看到了真正伟大的艺术。冯提尔是在说:艺术可以展现恶,它是属于地狱的艺术,却也能获得波德莱尔般的伟大——天晓得他为何要花这么鼎力大举气去解释一个本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一个潜在的危险是,他在“维吉尔”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一问题上语焉不详。到底是什么把这般恶行变成了艺术?是爱么?是道德么?是超我么?我觉得他自己也不知道。
讲了三个层次:首先讲艺术与疯狂的同构性,以及电影作为今天最能保存人类疯狂精神的艺术形式;其次,反对美国那种滑润圆滑、干净的连环杀手电影,这里没有什么深图远虑的计划,没有煞费苦心的侦探,没有任何犯罪学、精神分析学、法理学的分析;第三,杀人场景的极限体验,实现了对不可再现的暴力的表达,相当于拍了一场基于小我私家而不是纳粹的大屠杀,回应朗兹曼。
歌德的橡树长在集中营,飞机的警报安在起落架,每次俯冲都创造恐惧的艺术,每场屠戮都沾染人道的光芒。车停州界蒙受命运运限荫庇,突降暴雨经受神灵赐福,借钢索框造开心标本,织人乳锻造真皮钱包,当恶魔在完成艺术,连上帝都会帮忙。打猎是物种剔除,杀人是专权操控,杰克终于用血肉,造出完美血腥之屋。
特里尔就是电影界的胡兰成,极端的审美意识暗地里是极端的自恋,这一点始终让我不爽,足以抵消极端美学带来的快感
差不可能是要把Lars von Trier拉入黑名单了。可以接受一部电影挑战甚至唾弃道德,但非要把这种东西说成是美学、艺术或哲学?那真TM是活见鬼了……
看一半睡着了,垃圾中的垃圾。除了装逼我找不出任何词来形容,堆砌词藻和他其实不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全篇都在显摆自己知道多少知识了解多少艺术和历史,傻逼得不得了的浪费生命的电影,看完想吐,想用电影里的手法扼死导演和编剧,其实就是同一小我私家。每次看完垃圾电影,心里就特别生气
2025-3-1重看;3.5;“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善此道。”冯提尔再次开启疯狂而辉煌光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用无穷文学、绘画、音乐、宗教、历史、建筑等各类艺术书袋,营造了一个狂暴肆虐的重口血腥世界,以精致工整的杀戮行为“拯救”混乱无序的外象/内置机制,以极端背反的手段呈现恶之花魔力(重温觉得这种施展阐发“恶”的体式格局其实过于视觉表象而显得平庸);南北极观感意料之中,多处生理不适相较于以往作品反显得粗陋(将以往作品剪进正片多少显得自恋)。在《柏林苍穹下》负担负责守护天使的布鲁诺·甘茨此次成为引领游地狱的维吉尔,并与其“元首”一角皆成巧妙互文;本片的事件串联与《神曲》整体结构亦有呼应。
比较典型的反类型片外壳套论文电影,好莱坞的连环杀手故事的反讽写法、嵌套《神曲》结构外加大量征引。会让人联想到戈达尔80年代的《李尔王》,并回忆起冯之前的《女性瘾者》也是沿着这条路径。但我目下当今有点怀疑自己当年喜欢冯是否是年少时才有的勇气,目下当今看他,觉得实在是极端吓人的自恋典范。那些关于邪恶与疯狂的评论辩论,令我太害怕了。翻完友邻短评更是瑟瑟发抖,各种感同身受和各种哲学大词。真的是要对自己抚躬自问了:一个从重口味转小清新的无知者,该如何活在成堆对冯提尔感同身受的博学友邻们中间?看完后的自我反省:少看电影多读书,书读得太少。需要乖乖学习、改善知识架构。。。✤
我覺得不行!這部的鏡頭、手法在Nymphomaniac都看過,簡直沒有任何進步,可以說是偷懶,隱喻特别很是拙劣,故事本身也很無趣(上一部拍性癮這一部拍殺人癮,還有意思嗎!?!?)
残杀画面太冷酷会有激励杀手和sociopathe的作用,这绝对是事实。LVT想说自己是艺术家要解放艺术。而实际上他不过是个病人用拍电影来治病。他用这部电影把这些年各路媒体骂他的话都洗白了一遍还不忘记带上电影的画面。古尔德很无辜和那么多血腥的画面在一起以后是忘不掉了。其实最受不了的是他的自恋。
觉得拉斯·冯·提尔已经不只是病态了,是邪恶。不克不及因为他有病就迁就他拍的电影吧。不克不及因为片子里面塞了看似有逼格的东西就代表电影本身牛逼。内容更像是后现代小说的强行植入,一边又是古典乐又是高更的画,一边是Bob Dylon、David Bowie等现代流行。把乳房做成钱包,把尸体搭成房子就很酷了么?把斯大林、红高棉波尔布特搬出来就是很酷的反政治反集权?这完全是很表面的东西。不看书的文青容易被这种浅显的视觉冲击唬弄到吧。结尾致敬《神曲》很蹩脚,当现实解释不了变态杀人狂的行为,就弄到地狱里搞个特效,玩个鳄鱼眼泪的救赎,太幼稚了。文艺片没有摄影美感,Clut片恶意见意义堪比《人体蜈蚣》,这根本不是艺术,是拿着制片人的钱耍流氓,给文艺片影迷表演猴戏。
毫无疑问疯提尔是一个电影天才,创作为所欲为,指哪打哪,不受世俗价值观,传统电影理论影响,纯粹的内在和危险的嗜好混杂于一身,有反骨但也像纯真的孩子,经常冒犯电影也冒犯观众,把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拍成建筑学、美学的论文,厉害了!
拉斯冯提尔不疯也不魔,反之同情心却泛滥成灾到了“道德反面”。这部让冯提尔重回戛纳的艺术史论文与连环杀手速写,就是他对七年前被驱逐出戛纳的回答,冯提尔让因饰演希特勒而闻名的Bruno Ganz成了Jack的先知。金黄色的镰刀映衬着的恬静被工业文明的轰鸣搅得一片浑浊。
Maniac+伯格曼——呈现出一个孤立的变态杀手的精神世界,专注于性心理异常、杀人狂躁带出的谋杀动机,许多受害者被视为暴力或情色片,毫不眨眼、毫不退缩,暴力袭击既亲密又残酷。结尾以当局完全无法消除杀手和伯格曼式论调,推翻了先前的叙事惯例。
“不要看我的行为,看我的作品” 纵然有很多不适,5星依然可以给导演敢挑战世俗的眼光,触碰禁忌之地,以及着魔的设法主意…就像在这个年代还能看到另一部《发条橙》般震撼又惊喜。
应该是Lars von Trier本世纪最无聊的作品。Lars比较有趣的部分是在于他在影片中往往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在颂歌和渎神中构成复调。这不是他的“虚伪”,这是他的精神分裂。这部片子不同于《女性瘾者》,理论家和感触感染者合一了,感触感染仅用于印证理论。《女性瘾者》是对话体,这部是独白,基本上接近于齐泽克的电影。若如此,杀人段落的体验感被制造出来是为何?实际上,杀人段落本身被随后的论述给杀死了。Lars真的用这些死掉的段落搭了一个屋吗?还是他也没有听到Material的声音?
我把所有差评点了赞。
导演才华急剧衰退,对话、镜头、总体构思全面溃败的垃圾。
彻底弃用《欧洲特快车》《狗镇》里的第三人称旁白,而将银幕外对话(马特·狄龙与布鲁诺·甘茨)一以贯之;彻底没了苦大仇深的女主戏码,而以变态男主戏替代之,并操纵其毫不留情屠光片中所有女角色后化身但丁坠入地狱;彻底碾碎了道格玛95的精神遗产,而将自己屡试不爽的超现实笔法为影片作结,并在后半段大玩特玩大嗨特嗨;拉斯疯变了吗,并无,这一点从他拉来猫王外孙女无偿献双胸,又力邀Sieg Heil布鲁诺·甘茨作为拯救者在最后一刻显灵便可得知,当然,在世界影坛范围内拉斯疯可能再找不到另一位愿意仅仅露个胸就光荣退场的一线(二线、三线)女演员了,至于他敢让75岁老爷子在下水道粪池里走一遭的勇气,还是挺令我恨之入骨的;给中评的理由在于相比一棍子打死拉斯疯的这次自嗨之旅,我更愿意见证他一步步被戛纳降级最终贬为弃子的奇妙过程。
完了,全程没半点儿生理不适,看得还挺高兴,我是否是危险了。
看了半场,实在不想继续花时间撑下去。第一次半途退场。不是尺度血腥对话的问题,而是叠罗汉般杀人的津津有味。乏味。拉出维吉尔坐而论道。人人都有权利探索哲学和艺术,作恶者亦有精美绝伦的追求和美好的哲理。失去善恶准绳,纳粹的精美艺术同样可以供奉至艺术殿堂。身后的姑娘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手持拼贴动画PPT散发出导演衰老和腐坏的气味。病态的作者留给病态的观众膜拜。宁愿把后半场的时间拿去读但丁神的喜剧。2018.10.18,UCCA
看的过程里大概骂了冯提尔一百句傻逼吧,胃里一直在强力翻搅,今早起床第一件事把大年节夜炖的一锅排骨都倒了。就像冯提尔爆出强奸、性骚扰丑闻时不觉得有多意外一样,哪天要是爆出他是连环杀手,我想大概眉毛也不会耸一下吧,因为你无法揣度他艺术的延长线,终点在哪里。这部片子让我们知道,不要试图用逻辑去击溃和说服邪恶,你会发现邪恶能在一个自成一格的体系里达到多么完美的自洽,运行得有多么滑润圆滑。甚至它还会旁征博引来自证其美和高明。如果生而为人的目的就是不停“创造”=盖一座属于你自己的房子,用料自选,结构自定,房子即意义,也是归宿。杀100小我私家,用来消解痛苦、制造愉悦,到头来都抵不上在金色阳光下,镰刀划过麦草时那悦耳的沙沙声,那一呼与一吸间有韵律的安静冷静僻静。所以,那才是“及时行乐”。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www.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